9月10日,创孵界高端社群活动——创孵沙龙第四期产业孵化专题“走进望京留创园”在望京科技·易蓝空间成功举办。此次活动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、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、科技部火炬中心、中国技术创业协会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、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,由中国北京(望京)留学人员创业园主办,由北京创业孵育协会、北京市科技金融促进会、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、韵网(全球智能孵化网络)、创头条、望京科技.易蓝空间承办。共有来自政府部门、行业组织、孵化器、园区、投资机构、各界企业、媒体的近50位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。海创汇合伙人王文江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在现场做了主题为“海创汇有根创业双向加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”的精彩演讲。
王文江介绍,海创汇作为海尔五大平台之一,目前已经孵化三家上市公司,五家独角兽企业。海创汇的进化分为三个层次,第一个层次颠覆科层制,企业成为创业平台。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化双创,让创业者梦想成真,海尔开放产业资源赋能社会上的创业企业。第三个层次是双创的全球化,海创汇在12个国家布局孵化器,如在以色列是唯一非本土国家级的孵化器。
此外,王总还介绍到两个孵化模式,一个是双向精准加速模式,大企业和创业企业之间双向驱动加速,相互协同创新的一个加速模式。一方面开放大企业创新场景和产业生态,整合大企业核心优势资源为中小微创企业加速赋能;另一方面,将创业企业技术创新融入大企业,驱动大企业创新与转型,助力大企业开启“第二增长曲线”,最终实现双方的生态共建、共赢进化。大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财务投资,还有叠加产业场景、导师资源,帮助创业企业提升认知。因为对于一家企业的创始团队,创业者的认知是正确的,方向是正确的,为他提供叠加资源越多,他的成长越快;反之,则可能有反作用。
另外一个是大企业加大企业的孵化模式。大企业双方将产业场景开放,共同赋能创业企业。其中一个案例是和金茂一起做的围绕地产科技的加速。双方把资源场景全打开,共同孵化企业。现在有十几家企业,一半以上项目对接了金茂的产业场景。目前海创汇和金茂正在启动二期加速合作。同时海创汇将联合更多大企业,开放产业资源,组织共享创新平台,探索能够更好帮助创业企业的创新模式。
从我们来看,一方面对于创业企业来说,他们不知道对接大企业资源的路径和渠道。另一方面对于大企业来说,尤其传统企业,龙头企业也都在做创新。如何把两方链接起来,就是海创汇在做的事情。提到孵化模式,企业内部和外部都有创新模式。对于内部来说通过寻找命题,筛选创意,组织团队,启动等等这些来做创新;外部创新模式是通过命题孵化,很多大企业把创新需求拿出来,通过制片人模式孵化创新项目。因为大企业有自己创新需求,但创新团队和技术突破上还需链接外部资源,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做资源的匹配和试错。在低成本试错过程中寻找转型和创新的路径。
没有一个企业不谈创新的。但是真正到了创新的时候,内部机制该怎么设定,组织结构如何匹配,内部创新过程中的财务如何管理等问题,很需要已经走过、尝试过的这些阶段的企业把经验共享出来,给他们做经验输出。外部创新是如何来建立外部创新的生态,我们就可以通过加速模式,引入项目,引入模式来做企业加速。最后还是要建立一个企业创新的生态和社群,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。
王总最后也建议园区可以引入大企业创新中心,将大企业的资源引进来,跟园区中的创新企业共同成长,共同发展,带动整个生态,这个产业生态往往对一个创业园区,或者新创园区更有帮助。